我国是目前有据可查的茶树原产地,也是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。中国古代茶类划分随朝代而变化,一直都未能从理论上阐述分类原理,不能表明茶类的不同特点,亦未达到分类的要求。在1979年专事茶叶制造研究和教学的著名学者陈椽发表了《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际》一文,确立了科学的茶叶分类法。
关于六大茶类的分类标准
六堡茶究竟属于六大茶类中的哪一类?既然我们想搞清楚这个问题,我们就需要先搞清楚陈椽教授是如何划分“六大茶类”的。
陈椽教授是以茶叶变色理论为基础,提出了新的分类法,系统地把茶叶分为绿茶、黄茶、黑茶、白茶、青茶和红茶六大茶类。这种新的分类法,既体现了茶叶制法的系统性,又体现了茶叶品质的.系统性,以上六类茶类的排列次序,实际上就是各类茶叶叶绿素破坏程度及黄烷醇类变化程度的顺序,因此也体现了茶叶主要内含物变化的系统性。
图1.六大茶类工艺流程一览
六堡茶品质特征与归属判定
根据DB 45/T 581标准及《六堡茶质量技术要求》规定,六堡茶的散茶品质特征见于下表:
级别 | 外形 | 内质 | ||||||
条索 | 整碎 | 色泽 | 净度 | 香气 | 滋味 | 汤色 | 叶底 | |
特级 |
紧细、 圆直 |
匀整 |
黑褐, 黑, 油润 |
净 | 陈香纯正 |
陈, 醇厚 |
深红, 明亮 |
褐, 黑褐, 细嫩柔软, 明亮 |
一级 |
紧结、 尚圆直 |
匀整 |
黑褐, 黑, 油润 |
净 | 陈香纯正 |
陈, 尚醇厚 |
深红, 明亮 |
褐, 黑褐, 尚细嫩柔软, 明亮 |
二级 |
尚紧结, 尚圆 |
较匀整 |
黑褐, 黑, 尚油润 |
净, 稍含嫩茎 |
陈香纯正 |
陈, 浓醇 |
尚深红, 明亮 |
褐, 黑褐, 柔软, 明亮 |
三级 |
粗实、 紧卷 |
较匀整 |
黑褐, 黑, 尚油润 |
净, 有嫩茎 |
陈香纯正 |
陈, 尚浓醇 |
红, 明亮 |
褐, 黑褐, 尚柔软, 明亮 |
四级 | 粗实 | 尚匀整 |
黑褐, 黑, 尚润 |
净, 有茎 |
陈香纯正 |
陈, 醇正 |
红, 明亮 |
褐, 黑褐, 稍硬, 明亮 |
表1.六堡茶散茶品质特征表
在标准化了的六堡茶工艺流程及感官品质特征方面看,成品茶是经过堆积变色过程,完全符合陈椽教授的黑茶分类纲目理论、茶叶分类相关标准及茶叶相关法规规定,故称之为黑茶,所以六堡茶是属于六大茶类中的黑茶。并且陈椽教授在其所编写的《制茶学》教材中,也将六堡茶归入黑茶,并介绍了六堡茶的鲜叶加工分为“杀青、揉捻、沤堆、复揉、干燥”等步骤;毛茶加工分为“筛分、拼配、初蒸渥堆、复蒸包装、晾置与陈化”等步骤。其后,张堂恒主编的《中国制茶工艺》中将六堡茶制法、六堡茶压制工艺归入“黑茶初制工艺”及“黑茶复制工艺”中。
其实茶叶分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深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,茶叶的标准与工艺本身也存在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,作为行业从业者,大可不必因此而耿耿于怀,只需要按照相应的工艺制程,做好每一款茶,并向消费者表达清楚该茶的品质特征;作为消费者,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合适自己的一款六堡茶。
九月 13, 2017 10:01 下午 沙发
我想送些六堡茶给我伯父,他喜欢喝,但我不知道买哪些合适,就怕买了他不喜欢。
送礼需谨慎,送错就等于白送了。你加一下我微信(lbczj666),我详细了解一下,给你推荐。